火龙果炭疽病鉴别及综合防治技术发病原因
老刀注:火龙果植株的炭疽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炭疽病在广西钦州市栽培的各种植物的植株或果实常有发生。火龙果是钦州新引进的热带水果品种,经广西区植保总站实地取样,首次在植株上分离出炭疽病的病原。为在生产上更好地防治炭疽病发生,笔者对火龙果植株的炭疽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面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 1.症状、病原及发病条件 发病症状 该病发生于茎部表面,初期感染时,产生大量红色病斑,形成茎组织病变;中后期病斑逐步扩大,直至相互愈合连成一片,颜色开始变成白色或黄色,表皮组织松弛,病斑组织进一步发生变化,出现黑色细点,在茎表皮形成突起。 果实前期不会被感染,待果实成熟并转色后,才会被病菌侵染。感染的果实呈现水浸状及凹陷畸形,病斑最后呈现出淡褐色,病斑不久后扩大,相互链接愈合。 病菌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胶孢炭疽菌,盘圆孢属(Gloeosporiumsp.)真菌引起,分生孢子盘埋生生长,盘上积聚很多根无色、棒状的分生孢子梗。 孢子梗形状易于识别,其顶端细胞膨大如球状,分生孢子产生于梗顶端。分生孢子形状多样,单胞,无色,内含数个油球,其一端稍窄短棒状或长椭圆形。当大量分生孢子聚集时,形成橘红色的粘质物。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病部上越冬,越冬期不明显。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接种体为分生孢子,其传播途径主要借助于风雨或者昆虫活动,人为因素也有利于孢子飞散传播。 低温干旱不利于病菌发病,主要发病在高温多湿的环境,其最适生产发育温度为25℃。该病菌侵染植株较多,除侵染火龙果外,还可侵染蟹爪兰、仙人球、仙人掌和荷花等多种常见花卉。 2.发病原因 火龙果炭疽病的发生、流行、危害有多种原因,主要与树势强弱、品种抗病性、田间管理、物候期、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及果园的通风透光情况等有密切关系。 品种抗病性 调查发现,果园种植同一品种火龙果,炭疽病的危害较为严重;混搭不同品种火龙果,其发病率相对较轻。由此可知,多个品种混合栽培的果园比单一品种种植的果园发病率低。同时发现,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也有明显的差异。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对发病影响较大。钦州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为本地火龙果炭疽病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雨量大且雨日多,种植区域湿度大,阳光照射不足较易发病。炭疽病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多雨适温的条件下大量萌发繁殖。 病菌数量 新老果园种植环境相差较大。在十多年甚至几十年老果园里,大量烂果、落果掉落地面,经过多雨天气,逐渐腐烂、病变。 如果未能及时将病变果实清理出果园或清园不彻底,在适宜的环境下,病原菌开始大量萌发繁殖和积累,致使病菌越冬基数变大,第二年病害危害更加严重。 而在新果园,由于病原菌积累较少,发病也较少。 施肥不当 不同肥料作用各异。过于施肥作用不大,还易形成危害;多年一直偏施氮肥,会导致枝条长势相对纤弱,易于炭疽病的发生和危害。 果园大量积水 果园排水不畅,积水较多,导致植株根系淹水,呼吸不畅,养分没有得到及时吸收,树体营养不良,抵抗力急剧下降,易引发病害。 重复使用常规农药 果农对炭疽病的防治模糊,其使用的防治炭疽病药剂大多为防效较差的常规农药,没有做到对症下药,未能最大限度地杀灭病原菌,错过了最佳防治时间,以致造成较大的损失,并导致病害流行。 3.发病规律 品种差异 抗病性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种植的火龙果品种。由观察可知,种植台湾引进的白肉品种(种名:白玉龙)抗病性差,发病率普遍较高;而种植泰国白肉品种(种名:白玉龙)受到病菌侵染的概率较小。 节位 发病率随茎节位置不同而不同,老茎节和嫩茎节发病相对较轻,中部茎节发病比较严重。因为中部节位新陈代谢活动比上部幼嫩节位弱,同时中部表皮的坚硬蜡质层还没有完全形成,病原菌侵入概率增大;老茎的表皮层已完全木栓化,并且其表面覆盖有厚厚的蜡质层,不利于病原菌侵染,减小了发病概率。在生长中,中部茎节结果较多,大部分茎节为结果枝,感病后对火龙果产量影响较大,有时能减产三成以上。 水肥施用及耕作制度 不同的果园管理制度,温度、湿度差异较大,其中灌溉方式对果园湿度影响较大,炭疽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差别。 喷灌的果园,炭疽病发生相对其他灌溉方式发病严重,主要原因是喷灌使果园的空气湿度明显增大,为病原菌的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导致病原菌的大量繁殖。 果园冬季清理措施可减少发病率,果园里的杂草、病果等长时间不清理,炭疽病危害比较严重。 病菌数量 果园头年发病率高,没有对果园及时清理,第二年病原量高,发病率也较高。及时对果园发病枝条的病斑、病残体进行剪除并集中销毁,用除草剂清除园内杂草并及时带出果园或深埋,其发病率较低。 4.综合防治 测报工作是防治的前提 在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时间,进行抽样调查,分离病菌病原,看有无变异,再针对病原情况,选择施用药剂。做好测报工作意义重大。 保护无病区,防止蔓延 钦州市火龙果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相当于5年前的两倍,而且现在以更快速度增长。应加强检疫工作,控制病区,严格制止从病发区向无病区调种引种;建立无病留种区域,选留无病菌种苗,扩大种植。 种植和培育抗病优质品种 病害防治应从苗头开始,不同品种种苗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抗病抗菌品种是防治火龙果病害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 减少田间病菌残留 最主要的物理措施,一是清除田间地头病残体,发病的枝条可结合疏果疏枝剔除,并且将病残体深埋或集中烧毁;如果发现炭疽病的植株,应立即截除病斑并集中销毁。二是清理株里行间的杂草。 加强水肥管理 一是不能漫灌和长期喷灌。漫灌致使植株根系长期处在缺氧状态、呼吸困难而死亡;喷灌大幅增加果园的空气湿度,有利于火龙果炭疽病发生。 二是改变栽培方式,起垄栽培,建设果园排灌渠道。起垄栽培不仅可以促进根系生长,而且可以防止水淹,有效减少“大水漫灌”和台风雨造成的“积水”危害。钦州火龙果大部分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既能有效防病又可节约水资源。 三是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改变偏施氮肥、复合肥的习惯,最好施用已经腐熟的有机肥,不能施用未腐熟的土杂肥。适量增施磷钾肥,调节树体营养结构,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化学防治 果园病害防治应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化学防治炭疽病可在生长季节使用百克(g/L咪鲜胺水乳剂)倍液进行喷雾预防。 轻病茎节可人工用刀挖除肉质部,切口涂抹50%多菌灵,视病情发生情况,隔10d左右防治1次,共防治2~3次。繁殖的种苗应先进行喷药防治,3~4d后再采种苗枝条;而繁殖的苗圃可喷波尔多液防治,一般每隔10~15d喷药1次,共喷2次。 为了防止病原产生抗病性,尽量采用栽培技术措施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喷药时做到选药正确,并采取多种药剂轮换使用。 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中国热带农业作者周成刘卫强吕斌陈生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农管家获取更多农技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dl/4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世纪的新制剂植物基因活化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