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植物特点表达内心情感”

习作教学录评(二)

刘素岩/执教宋道晔/评析

一、阅读推荐例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夹竹桃》一文“抓住植物特点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怎样写夹竹桃特点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联想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的喜爱,实际上也是在抒写他自己的坚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

师:作者用了许多方式看似写花,但其实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为什么这样的情感要寄托在夹竹桃上,而不是其他事物?

生:因为作者觉得夹竹桃和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

师:对,写这样的文章找准人与物的相似之处是很重要的。课下老师还推荐阅读了几篇文章,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文中说季羡林在去研究所的路上发现一家院落里盛开的海棠花,满树的海棠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我觉得作者描写海棠花,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

师:与《夹竹桃》比较下,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由花产生联想,但联想到的不是景物而是事情,作者一边讲述事情一边描写海棠花,可以说情景交融吧。

师:对,同样是联想,《夹竹桃》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单纯写联想到的景物,海棠花却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和祖国。那作者笔下的《马缨花》呢?

生:作者描写了两个不同时间段的马缨花,把它们比喻成光和影,抒发了自己在这两个时间段里不同的心情。前一个生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此时给苦闷寂寞的作者带来一丝光明,后一个生机勃勃就像是生活在新生活中的作者,内心充满了喜悦与幸福。

师:作者描写马缨花除了采用比喻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觉得还有对比。把两个不同时期的马缨花对比着写。

师:与夹竹桃的对比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与不同的花对比突出夹竹桃的特点,后者是将同一种花进行对比,突出的是不同的心情。《山枣树》和这几篇文章比又有哪些异同呢?

生:《山枣树》一文中作者描写了山枣树的特点——花开的小不起眼,果实却可口,直接赞美了它的坚韧、敢于抗争的品质,并告诉我们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山枣树身上的种种品格。

师:这几篇文章都是借某种事物来表达感情的,但《夹竹桃》全文都在描写事物,《马缨花》边叙事边描写事物,《山枣树》在描写事物的同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写法虽然不同,但作者都重点描写了植物的品性,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

评析:执教老师对过往内容的回顾,有利于学生内化例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本堂课的拓展阅读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书,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了解到借某种事物来表达情感这类文章的不同表现手法,拓宽了习作的思路,为下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二、选择所写植物

师:这节课我们也尝试通过对某种植物的描写,抒发内心的感情。课下同学们已经观察并搜集了要写植物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我喜欢荷花,荷花的叶子美,花开得更美,亭亭玉立,而它却生长在淤泥里。

师: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过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寄托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你可以找来读一读。

生:我喜欢仙人掌,他的外表不是很美,但它生命力很强。我课下查阅了资料,仙人掌是为了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叶子才演变成了短短的小刺,而且他还有很多的医药功能,所以我喜欢仙人掌。

师:是,仙人掌特殊的外形、顽强的生命力赢得很多文人的赞美,希望你能有独到的发现。

生:我前几天去梅园看梅花了,一进梅园就闻到沁人心脾的香气,让人感觉很舒服,所以我选择梅花来写。梅花在寒冬里独自开放,沁人心脾的香气为寒冬带来一丝温暖,我也要像梅花一样做一个不怕困难,默默无闻的人。

师:老师也很喜欢梅花,著名诗人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咏梅诗——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师:还有一首诗也写到了梅“宝剑锋从磨砺出”,下句是——

生: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这句诗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可见古人也是借助写梅花来励志的。

师:同学们,经典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在习作中可以适当引用。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有意将习得的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植物来写。通过交流,教师不仅启发学生发现植物的特点,找到可以寄托自己情感的品性,还引导学生联系以前诵读过的经典诗文,并鼓励在习作中引用,使平时教学中诵读、积累的经典诗文成为一种可供吸收、运用的文化储备。

三、尝试完成习作

师:确定了自己要写的内容,还要做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采用哪些表现手法能够将文章写通顺,好好构思一下,先列一个提纲。

(生列提纲)

生:我写小草,先写春天来了小草发芽的样子,突出他的生机,再写岩石缝中几棵奋力生长出来的小草,体现它顽强的生命力。

师:可不可以再展开联想赞美和小草一样品质的人?这不就更突出借描写某种事物抒发自己感情的写作方法了?

生:我写梅花,先写闻到香气,再写我看到梅花的样子,最后是对梅花的赞美。

师:思路挺清晰的,老师建议可不可以插入与其他花的对比?放在第一或第二部分后都可以,试试看。

生:我要写苦瓜,相信很多同学都不喜欢吃,以前我也不喜欢,但现在喜欢了。所以文章的开头我就写我刚认识的苦瓜的样子,味道以及我对他的不喜欢,再写吃爷爷种的苦瓜感觉苦中带甜,最后喜欢上了苦瓜。

师:欲扬先抑的手法很好!可是你是怎么写出由不喜欢到喜欢的?是不是少了点什么?

生:我想起来了,我中间部分可以写我爷爷院子里种的苦瓜长得很旺盛,很美,暴雨后它仍然没有被淹死,我开始慢慢的喜欢,后面写我吃起来是甜的。

师:这样就完整了!其他同学可以根据我们上面归纳的习作方法,学习这几位同学列好自己的习作提纲。

评析:高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有时仍会出现跑题、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的现象,那是因为学生对写作的整体掌控能力不够。这一环节,教师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又在相机指导、追问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会学生借助习作提纲梳理写作思路、组织写作材料。就像老舍先生说的“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

师:提纲列好了,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写好作文。(提出习作要求)

出示:从生活中选择一种你熟悉的植物,如“蒲公英”“仙人掌”“柳树”“梅花”等,写字左右的片段。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学生根据自己列的提纲,结合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习作。)

评析:生活是引领学生走进现实世界、抒发真实情感的主要途径。如果脱离生活、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就违背了写作的自然状态。课前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活动组织,加深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对日常文化的感受,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引导学生发现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现成”的材料,变“编假话”为“表真情”。通过前面的交流,习作素材的准备,学生已明确了习作内容和方法,根据所列提纲,接下来的写作就会比较顺利了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虎山路小学;

山东青岛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年2期

文首图片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dl/5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