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的话你说话是给人听的
最近读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还没读完,只是作者浅平的文字里容下数不尽的细节和细腻的情感,让我实在感叹。 前两天读到一种观点:好的语言,得意忘形。 事实上在进入这个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后,我们的生活用语、日常用语逐渐变得形式主义起来。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交流与写作变得再无内涵,而是说受一些时兴价值的影响,我们的语言开始变得“行为化”了,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刻上“时代的烙印”。 18年19年的时候,“断舍离”的快餐思想盛行一时,不知何处卷来的妖风要大家把抛弃当成一种潮流。这种观点正合现代人的胃口,把自己不喜欢的、不乐意的全都冠上“浪费与多余”的名号,名正言顺地请出自己的生活,乐而不为非君子。既然乐在其中,还有谁会意识到,这种狼吞虎咽式的清净快乐本来就是一种贪欲呢?当然,今天我们不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行为和意识形态做更多批判,只是由此往下讲讲行为对语言的一些不好的作用。 行为改变话语,意识决定语言。本就追求效率的时代精神对速度提出更高的挑战。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减少非必要沟通和必要沟通中的非必要表达。“冗长”成为原罪。当然这种意识形态从古至今始终存在。在我们从小学习西方语言语法的过程中,谓语被定义为句的核心。从语法层面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认识法,有利于我们理解屈折语和黏着语之间的明显区别。但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副作用是,我们在日常表达中开始强化谓语的统治地位,主语宾语依附谓语存在,定语状语因多余而消失。这样的背景加之鲜明的时代特征,反而使得语言的理解更加依赖感觉和大脑的处理,不知是否得不偿失。 更要命的是,日益成熟的书面沟通习惯让情况变得更糟。当我们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dl/7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的世界生物群系特征多,沙漠无垠生存难
- 下一篇文章: 心理短片仙人掌与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