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如今在关中乡村要找到一处古建筑,找回小时候的记忆是很难的。前多年几乎都拆的差不多了,有的把砖瓦当建材卖了,命运好的建筑移了位搬到博物馆或民俗村。这是富起来的中国人必须干的事,建新宅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这和中国几乎没有百年企业是相同的,文化里缺少持久的定力。

从澄城县城到西北部的村庄要跨过一座桥,这座桥叫县西河大桥。以前交通条件差的时候,先要下到沟底,再爬到塬上。在那骑自行车的时代,要跨过这条沟,累是一方面,关键是要耗费几个小时。现在交通条件好了,跨过大桥开车几分钟就过去了。通往村庄的道路几乎都是柏油路或者水泥路,这么多年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便利了,但是在农村居住的人口是越来越少。

由于长期在外地工作,家又不在沟西,很少到这边来。上大学期间去过一次同学家,同学家就在这个方位。暑假期间酷热难耐,骑自行车去那是很累很累的一件事。这次,在安里镇张卓村待了两天,在村周边走了走,和老乡聊了聊,了解到现在农村一些真实的状况。

这几天天气异常热,炎日当头,特别是中午时分,如果不是在树荫之下能把人热死。小麦这时候也都黄了,该收割了。但是举目望去明显种小麦的地块少了,有些农民只种够自已吃的,种粮食已经挣不了多少钱。农民更愿意种些经济作物,苹果已经开始套袋,大田樱桃已经大量上市,大棚里的瓜果摆在路边销售。

从张卓村周边散落的一些古建筑能够看出这个村的历史。离村子不到1公里的距离,竖立着一个古塔叫秀峰塔,建于清乾隆24年(年)。塔5层6方,高10余丈,砖石结构,似彩笔插天。据《东流县志》载,建塔是为了“增补文枢,更增秀气”。

在村子里有一座古戏台子,建于清同治3年(年),距今有多年。戏台前两边八字墙上精致的砖雕图案,一边是龙凤呈祥,一边是鱼龙戏珠,这种建筑在澄城县已经所剩无几。村中心还有一个用老砖砌起来的圆形的古涝池,这种涝池实属罕见,为了安全在砖墙上层又布了一层铁丝网。

我们跨过坍塌的墙走进一个废弃的院子,通过挂在窑面上的古砖可以看出是一个百年的建筑。从建筑的精致程度可以看出以前是一户富裕人家,在砖墙面上雕的4个精美的大字“植德培基”异常厚重醒目。

我们在村子里面走了一圈,很多家庭门都上了锁,而且锁子已经发锈。我问了一下当地的村民,村民讲在村子里面住的大多是老年人,这些人故土难离。年轻人都到城里或镇上打工,陪孩子上学,只有在农忙的时候回来干干活。这是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时代的车轮谁也挡不住。

在很多废弃的院子里长了很多荒草,在倒塌的墙上挂满了仙人掌。这个季节正值仙人掌开花的时候,黄黄的一片花煞是好看,这么多疯狂生长的仙人掌成片聚集在很多人家的墙上,我以前没有看到过。小时候就知道仙人掌“引”的比较快,在墙头扎一株,能抵抗得了少雨干旱,最后能爬满墙头。

农村现在还有一些新房,也几乎不再住人。这些房主大多是在外工作的或相对成功的企业家,害怕村里人骂是不肖子孙,有用没用都得修得像模像样。把老庄子进行了翻修,以装点门面,让人知道这家的后代还都在,过得还不错,给先人上坟时有个立足之处,每年还得回家打扫两三次卫生,拨拨疯狂生长的野草。

乡村悄悄发生的变化已经多少年了,从开始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出现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到空巢村现象。随着社会大变革的来临,人向城市聚集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从前经历过的历史阶段。土地通过流转开始集约化经营,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农场主,这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5.3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dl/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