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在拇指医生上解答咨询,听到很多的一个词就是“气溶胶”。在之前疫情的相关新闻资讯中,提到的比较多的传染方式是飞沫和接触,需要通过戴口罩和认真洗手等方式来防护。而最近“气溶胶传播”这几个字出现的频次增多,而公众对这个概念的模式,引发了新的一轮焦虑。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现在给大家总结和科普一下,希望对大家认知有用!因为“气溶胶”中有个“气”字,加上这些天戴口罩出门恐慌情绪的积累,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空气中有很多病毒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一堆“消毒空气”的产品出现,当然很多是这些年积压卖不动的伪科学产品。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错误信息的传播,比如“不要开窗通风”。而这两天热门的“不要出门玩雪”在群里四处转发,往往开头的第一句就是“空气中的冠状病毒被雪带到地面”。那气溶胶传播是不是说,我们需要担心室外空气中是否有大量的病毒传播呢?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在于气体中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粒径大小一般在0.-10微米之间,我们平时会接触到的云烟雾霾,就属于气溶胶。气溶胶可能因为自然或者人的行为产生,而打喷嚏、咳嗽等喷出的飞沫本身也是可以认为是气溶胶的一种情况,所以飞沫传染和气溶胶传染算不上“一个维度”的概念,那为什么《公众防护指南》在之前已经确认的飞沫传染之外,增加一个气溶胶传染呢?目前在和新冠病毒相关的几个文件指南中,提到气溶胶传播问题的是《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而相关的警示,是针对的这种情况:“为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等)时”。这里的“气溶胶传播”,并不是很多人想成的“空气传播”,更不是说出门呼吸两口室外空气就有被感染的风险。它还是在说近距离被病毒携带者(确认患者或疑似患者)感染的风险。只是这个时候并不是因为打喷嚏或者咳嗽,而是因为手术切开等情况,产生了大量含有病毒的气溶胶,而暴露气溶胶中的医护人员,如果防护不好就可能因此感染病毒。至于说如果有病毒携带者,在室外打个喷嚏或者咳嗽一下,飞沫中的病毒会不会在空中一直停留几分钟,或者随风飘几十米感染远处的人?只能说,从目前的疫情跟踪情况,或者和新冠类似的病毒传播模式来分析,这种可能性非常微小,不是需要担心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fz/12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