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是什么?结节是什么?癌是什么?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

痧是什么——离经之血!

结节是什么——气血瘀滞物!

癌是什么——是长时间瘀滞物变异的结果!

人体十四条经络是负责给我们全身供血的主要管道。我们的四肢,后背有酸,胀,疼,麻,木,紧,沉的现象出现是经络不通,是轻,中,重深度瘀滞的症。

排毒一年,长寿十年。巯通经络激活细胞,是对五脏六腑的调理。养生不是消费,医院的路。

经络不通都有什么后果?

肺经不通

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大肠经不通

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胃经不通

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辰干舌燥身体消瘦。

脾经不通

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心经不通

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小肠经不通

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膀胱经不通

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肾经不通

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心包经不通

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三焦经不通

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胆经不通

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肝经不通

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督脉不通

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督脉:说督脉是人体所有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可以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任脉不通

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任脉: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条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於少、阴道松弛、面部黄褐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中医“病了”,该好好治治了

颜德馨(年~年4月7日),男,主任医师,教授,国医大师。长期从事疑难病证的研究,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诊治疑难病证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

搞中医的人不热爱中医、不相信中医,自己看不起自己,把中医当成西医的附属品。

解放周末:在多数人看来,中医只擅长日常进补或者慢性病的调养,有大病还是得去找西医看。

颜德馨:不得不承认,中医看病的范围越来越小,中医正逐渐成为西医的附属品。

解放周末:但其实,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医、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自有特色。

颜德馨:过去,中医有十三个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喉科、痔科、眼科、耳科……几乎无病不包。而且,对现在的不少疑难杂症,中医自古以来就累积了相关的治疗经验。

解放周末: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首席权威李约瑟先生曾经说,中国的李时珍是除了欧洲的伽利略之外,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本草纲目》是让世界认识中国自然科学知识成就的代表作。

颜德馨:中医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之一,拥有一套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特殊理论。我们搞中医的人首先不能不相信中医。只有相信才会去热爱,只有热爱,才能看好病。

解放周末:可眼下的情况却是,中医医生习惯把病人往外推:“这病中医治不了,还是找西医看吧。”

颜德馨:中医如果自我放弃,认为自己的本领看不好病,把自己看作西医的辅助疗法,久而久之,病人也就会对中医丧失信心。所以我提倡中医什么病都要看,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病人。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搞中医的人首先不能看不起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从属的地位。

颜德馨:对。中医的定位是关系到中医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应该并重,互相尊重、互相吸收、互相合作。

在颜老书房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块匾:“颜亦鲁内外方脉”。那是颜老的父亲颜亦鲁开业行医时所挂。颜老说,“内外方脉”顾名思义,就是无论内科、外科什么病都看。

父亲的言传身教,使颜德馨在行医之路上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的劲。

年,颜德馨从当时的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至今正好70年。当年,医院工作的他,只是被归在内科病房里一名不起眼的年轻中医。

肺病在当时是让人望而却步的恶性疾病。病房里,有几位肺脓疡病人因肺纤维化,肺部出现了空洞,高烧几天不退,情况十分危急,医生们束手无策。

“让我试试看。”颜德馨站了出来。

大家愣了,中医能治这么棘手的病?

三天三夜,颜德馨就在楼梯口搭起来的临时病床边陪着病人。没有护士,他就亲自熬药,整天观察病人的情况。没多久,鱼腥草药方起了作用,40度的高烧退了下来,原先三层的脓痰化了。就这样,颜德馨用传统中医疗法先后治好了一批肺脓疡、肺吸虫病人。再没有人瞧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中医医生。

在颜老看来,中医治疗非典,只是中医接触现代病的开始。数千年来累积的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丰富经验,使中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疗禽流感、艾滋病等方面,都有特殊的优势和传统,将来应该更积极地参与进去。

“谁说中医只能看关节痛、只会开药方?中医不是辅助,我们不能先把自己的定位定错了。”老人动情地说:“源远流长的中医在当今仍然有生命力和价值。”

“医圣”张仲景如果活到现在.想必也会使用CT等现代化设备,但关键在于,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

解放周末:找中医看病,总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切脉可有可无,有的中医直接开一张化验单,根据检查报告,开点中成药,甚至干脆让病人服西药。病人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看中医。

颜德馨: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象。

解放周末:传统的中医诊病方法似乎在被简化和替代。

颜德馨:望、闻、问、切,是中医的灵魂,这“四诊”都有严格的规范和学问。可现在的中医连这些基本功都渐渐遗忘了。比如,规范的切脉手势是要先把中指按在病人的桡骨上(为记者做了一个示范),严格来说要一炷香的时间。

解放周末:但和传统中医经验式的诊断方法相比,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似乎来得更科学和先进。

颜德馨:“医圣”张仲景如果活到现在,想必也会使用CT等现代化设备。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再增加一诊,未尝不可。但关键在于,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丧失了生命。

解放周末:除了在诊病时依赖现代器械外,多数中医医生在开处方时也大多使用西药或者中成药,真正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治、灵活开方的中医似乎已经很少见。

颜德馨:可以打一个比方,现在中医看病有点像“盖浇饭”,“西医”的饭上加一点“中医”的料。一些医生行医多年都不会灵活地开方。病人住院时给他开逍遥散,出院时还是逍遥散。

以现代眼光看来,传统中医的诊治方法似乎总透着几分说不清的玄妙。然而蕴藏在这些难以用公式推导证明的望闻问切、气血阴阳里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医院里有一座老楼,那是颜老奋斗了几十年的中医楼,坚持用传统中医的方法看病,发扬中医的特色与传统,仿佛是他与生俱来的使命。他说,中医的发展一定要姓“中”,也就是在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在危重疾病的抢救中;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中;都要坚守中医的特色。只有这样,中医的血脉才不会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

学校教育重“西”轻“中”,毕业生不会望闻问切,不懂“八纲“、“八法”不懂“阴阳五行”、“辨证施治”。

解放周末:中医医生不会用中医方法看病,这种“中医西化”的根源在哪里?

颜德馨:这恐怕牵涉到眼下中医发展的另一大问题,那就是中医的教育呈现出西医化。

解放周末:中医教育西医化有哪些表现?

颜德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些毕业生等到戴上学士帽,还是不懂“望闻问切”,甚至连“四君子汤”这样最基本的方子也写不出。可以这么说,大多数中医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就相当于半个中医中专加半个西医中专。

解放周末:“望闻问切”、“四君子汤”这些中医基本功,本应是学校里必学的知识。

颜德馨:大多中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是西医科目多于中医科目,学生学中医的时间可能连百分之四十都不到。

解放周末:但中医又具有易学难精、成才周期长的特点。

颜德馨:是的。比课程设置失衡更严重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医知识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如果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怎么能理解中医、学好中医?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学生竟然连《内经》《伤寒论》这样的中医经典也不能熟读。

年少时,午夜一灯,晓窗千字,《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浅注》、《本草备要》、《景岳全书》……这些当年熟读于心的医家经典,是颜德馨行医之路上始终的积淀。

颜老说,是这些经典著作构建起了中医特有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及治疗的理论体系。学好经典著作无疑是学习中医的关键。但如今学生们学经典、读经典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读经典的时间少,因为学中医的时间本来就少。在一名中医本科生的5年学习时间里,实习时间有年半,还有半年要学习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剩下3年的时间里,西医理论、解剖、细胞等西医课程要占到课程总量的近60%。西医不仅在课时上超过了中医,而且多数西医课程是必修课,中医经典课目却成了选修课。

颜老说,没有时间学是问题,没有心思认真学是更大的问题。学习古文是阅读经典的基础,更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然而学生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却大大超过了古文,因为英语不合格不能毕业,读古文的时间不自觉地就被转移。

古人云,知医先明道。中医思想和中华传统的人文思想一脉相承。过去的名医也被称为“儒医”,这也就意味着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必得先饱读诗书,成为大儒。

然而现在的学生从小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接触中医后对于传统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以深入地理解。中医教学中普遍的重“西”轻“中”模式更容易使学生陷入困惑。中医理论总是被简单带过,学生们对中医病因、诊断的理解往往是从西医角度出发。

颜老不禁叹息,如果学生等到毕业,还不懂真正的中医,不会望闻问切,不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辨证施治,中医还谈什么继承和发展?

中医教学应该适当增加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时间,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并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否则,这些掌握西医知识大大超过中医知识的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中医传统知识又不断被遗忘,最终只能成为穿着中医的外衣,用西医方法看病的‘盖浇饭’医生。”

中医学生没有理想的实习基地,实践中学不到中医,反而把中医丢弃。

解放周末:和五年制本科生相比,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时间较长,对中医知识的掌握应该比较全面。

颜德馨:并非如此,中医博士毕业不懂中医精髓,不懂中医方法的同样大有人在。

解放周末:博士毕业为什么还是不会用中医看病呢?

颜德馨:传统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的成才必定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累积。但现在的博士教育却重实验、轻实践,学生总是和小白鼠打交道,只会做实验,怎么会给人看病?

解放周末:应该鼓励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跟着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实习。

颜德馨:没有理想的实习基地,是眼下中医人才培养的又一个大问题。多数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中医知识原本就不够扎实,进医院跟着带教老师看病后,也学不到真正的中医诊断方法,医院医院的中医科都已经西医化,连老师都习惯了西医的模式和方法,又怎么去传授真正的中医。

行医之初,颜德馨曾广拜良师。

颜德馨至今还记得,当年遇到一位咯血病人,咯血盈盆,服用传统的犀角地黄汤,始终不见效。他思索再三,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便请教当时被誉为“医之医”的盛心如先生。盛先生说在方中加生军三钱,当愈。”就是这三钱生军,方子果然见效了。后来,颜德馨在治疗一位久热不退的病人时,再次请教盛老。他按照老师的指点,用小柴胡汤加甜茶叶、马鞭草,病人两剂药一服,便退热了。颜德馨自此深受启发,用这一方法治愈了许多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

一药之师,感德不忘。是前辈们对医术的执著精进,激励着颜德馨在岐黄之路上不断探索。

谈起现在学生们的实习状况,颜老难掩痛惜之情,“医院实习,虽说是必修科,但真正能在实习中进一步学好中医的却很少。”

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从门诊到病房,大多采用西医西药,中医中药治疗往往只是辅助。严格按照中医规律、突出辨证论治特色的医生寥寥无几。有些带教老师甚至干脆对学生说,中药没用,就给病人吃西药。

在这样的氛围里实习,学生的西医知识倒是得到了强化,中医知识反而抛诸脑后。结果,不少学生毕业后只会用四个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加黄连素。

颜老担忧,长此以往,中医传承者从学习阶段就丧失了对中医的兴趣,对中医的疗效产生怀疑,更别提热爱中医、献身中医了。老子云:“志不坚,智不达”。学中医的人如果没有献身中医的决心,热爱中医的真心,就不可能真正学好中医。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解放周末》年2月20日。作者/颜德馨、解放周末。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我怕甩出这份歌诀表后,没人去听中药鉴别课了!

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药材之真伪、优劣,关系到临床用药之安全、效,因此,中药鉴别是一切中药生产、应用、研究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可见辨药为本草之原始,为古代医药之起源。李时珍:“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诚所谓至理名言。所以辨识药材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人参:顶有芦头盘节状,味苦带甘气清香;假货商陆味淡麻,断面还有同心环。

三七:体有瘤凸质坚实,击碎面平皮木离;皮部散生棕色点,味苦有甘尝后知。

天麻:鹦哥嘴,凹肚脐,外有环点干姜皮;春空冬实心有别,松香断面要牢记。

巴戟天:形似鸡肠巴戟天,心细皮厚色紫蓝;伪品肉薄木心粗,虎刺易断勿受骗。

白前:根茎细长节明显,折断中空似鹅管;节上须根弯而细,勿与白薇相混乱。

当归:主根粗短支根长,质地柔软色棕黄;断面油点显棕色,味甘带辛气浓香。

黄连:黄连有节外皮粗,节间膨大似连珠;须根丛生硬刺手,断面色黄味极苦。

杜仲:杜仲扁平或微卷,断面胶丝紧相连;皮内紫棕平而滑,外皮纵裂极明显。

番红花:柱头如线番红花,泡水膨胀似喇叭;气香味苦红棕色,染水发黄不会假。

八角茴香:果实八瓣似星芒,瓣端纯尖鸟嘴样;若还不识真八角,再尝气味甜而香。

沙苑子:形似扁肾沙苑子,一边凹入具种脐;种皮泡水易除去,嚼之微有豆腥气。

鸦胆子:鸦胆椭圆网纹凸,外皮棕里内有核;核内种子黄白色,种仁味苦独特臭。

泽兰:单叶对生叶柄短,叶腋开花茎四方;叶背密生小腺点,莫与佩兰相混乱。

鸡骨草:藤茎从生鸡骨草,主根粗壮皮粗糙;小叶矩形约十对,叶背疏生巾伏生。

金钱白花蛇:蛇身缠卷成圆盘,蛇背黑环间白环;黑白宽度三比一,闻之气腥味微咸。

鹿茸:鹿茸片薄显透明,中间多孔蜂窝形;色近黄白或焦黄,体轻质韧气微腥。

羚羊角:通天眼呈现扁三角,血槽骨塞齿相咬;手握环嵴正合把,透见血丝为好骨。

山参:马牙雁脖芦,下伸枣核艼,身短体横灵,环纹深密生,肩膀圆下垂,皮紧细光润,腿短二三个,分裆八字形,须疏根瘤密,山参特殊形。

圆参:圆参形态欠伶俐,芦碗稀疏长圆体;须多质脆如扫帚,肩纹不密皮不细。

朝鲜红参:朝鲜别直黄棕栓,油盏芦头将军肩;体长腿短上下匀,香气特浓味苦甜。

西洋参:西洋参呈纺锤形,无芦质结有横纹,外表淡棕类白色,断面黄白有环纹。

三七:三七铜皮铁骨身,皮色灰褐疙瘩形;味苦回甜皮易离,切面木部显花心。

川贝母:松贝抱月青炉开,炉大青中松居三;鳞叶二三中茎盘,炉贝基尖体虎斑。

天麻:天麻点轮十余环,鹦哥嘴头体扁圆;肚脐眼在基部底,断面角质气微甘。

巴戟天:巴戟肉质断裂纹,形似连珠鸡肠形;肉厚木细味甜正,皮肉淡紫心黄棕。

冬虫夏草:虫草黄棕似蚕形,头部红棕身环纹;八对肉足两边行,虫脆草韧气味腥。

羚羊角:羚羊角呈弯曲身,轮状环节特别明;角顶光照通天眼,锯口整齐骨塞生。

杜仲:杜仲板片或内卷,嚼有残存韧胶物;外表灰褐槽纹多,内表光滑暗紫色;折断胶丝细而密,拉长一片银白色。

牛黄:牛黄形状差异大,颜色深黄能挂甲,质松易碎显层纹,味苦后甜凉感佳。

黄连:表面披鳞叶,味苦色黄褐,质坚易折断,断面纹理显。

鹿茸:鹿茸本是雄鹿茸,柱状分枝被茸毛,茸毛红棕或青灰,锯口表面呈蜂窝。

党参:党参长条圆柱形,狮子盘头顶端生,上部多有环纹在,断面淡黄放射纹。

当归:当归主根圆柱形,质地滋润色黄棕,断面黄白显油性,裂隙油点为特征。

狗脊金毛披满身,切面肉红显环纹,质虽坚硬片易折,补肝益肾又祛风。

贯众如同刺猬形,叶柄残基遍全身,外表黄紫质较硬,解毒止血能杀虫。

骨碎补呈遍条形,身披毛麟棕红色,沙烫起泡味稍涩,补肾止痛把气行。

大黄短截圆柱形,高粱碴口特鲜明,气味特异有粘性,宣泄实热独有功。

首乌肥厚大块片,云锦花纹最典型,切面肉红味苦涩,调和气血补肝肾。

虎杖粗根常扭曲,纤维明显质坚实,断面轮网多间隙,散瘀止痛除风湿。

牛膝长条有疔痕,断面环点是特征,色黄柔韧有特性,散瘀消肿补肝肾。

根头膨大川牛膝,皮色灰褐纵文密,切面麻点环纹显,活血祛风又利湿。

商陆罗盘纹,有毒味苦辛,质坚纤维性,利水又消肿。

乌药纺锤状,皮皱色棕黄,质坚轮纹细,止痛顺气良。

草药了歌王,质坚色葛黄,芳香有毒性,破瘀散结良。

根细圆柱形,表面红棕色,微具败油气,升阳解郁灵。

根粗常分支,表面淡棕色,根头有横皱,微香味微苦。

白薇如马尾,断面显木心,色黄质较暗,气香味微苦,清热凉血显。

紫苑质柔软,加工结小辫,味甜捎带苦,止咳平痰喘。

仙茅枝条小,皮粗细皱纹,断面有麻点,补肾又强筋。

白及鹰爪形,头部显环纹,性粘透明样,止血敛疮灵。

勾藤似船锚,质轻色紫红,髓部海绵状,息风止痉良。

丹皮卷筒状,灰褐或紫棕,内有结晶沟,清热有活血。

珍珠盘头银柴胡,质地松脆体较轻,断面花纹特明显,清热凉血疗骨蒸。

孩参细条如鼠尾,断面平坦显环纹,质脆易折有甜味,益气滋阴又生津。

灵仙疙瘩飘长须,外皮木心易脱离,质脆易折色棕褐,祛风通络有除湿。

九节菖蒲形似蚕,白色花口面棕黄,味酸如同生米状,开窍散风又祛痰。

附子附片黑与白,切面透明显筋脉,气微味淡有毒性,回阳救逆除寒湿。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木香流气饮临证治验

木香流气饮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调治一切诸气为病。其功能快利三焦,通行荣卫,外达表气,内通里气,中开胸膈之气;治疗水肿胀满,气壅喘嗽,气痛走注,呕吐少食,大便秘结,小便涩赤,郁积肿痛。

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丁香皮、沉香、木香、肉桂、白芷、香附、草果、苏叶、青皮、大黄、枳实、厚朴、槟榔、蓬莪术、麦冬、大腹皮、木瓜、木通组成。

正如清《医宗金鉴》谓:“木香流气调诸气,快利三焦荣卫行;达表通里开胸膈,肿胀喘嗽气为痛。六君丁皮沉木桂,白芷香附果苏青;大黄枳朴槟蓬术,麦冬大腹木瓜通。”

笔者应用此方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胃肠功能紊乱、反流性食道炎属于脾虚气滞者,疗效颇佳,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慢性心功能不全

李某,女,72岁。-05-2初诊。胸闷、心悸、气短2年余,加重伴腹胀、浮肿半个月。患者有糖尿病病史,长期服用“达美康”等降糖药物。近2年来,经常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呈发作性,自服“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症状时缓时作。近半个月以来上症加重,伴腹胀、浮肿。面色灰暗,眼睑浮肿,呼吸迫促,心率08次/min,律不齐,心音低钝,两肺底可闻及较多湿罗音,腹部膨隆饱满,双下肢胫前中度指凹性浮肿。胸片示心影增大;ECG:偶发室性早搏ST-T改变;空腹血糖7.2mmol/L、肌酐88mmol/L、氮素气8.4mmol/L,诊断:慢性心功能不全。建议住院治疗,但病人拒绝住院,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心悸气促,面浮肢肿,食欲不振,腹胀明显,大便数日未行,小便短赤,口干,眠差,舌体胖大,舌苔黄厚而燥,脉沉;中医辨证:脾虚气滞,水饮内停。

予木香流气饮化裁:生晒参5g(另煎兑入),生白术5g,茯苓30g,半夏0g,陈皮5g,丁香5g,沉香0g,木香0g,白芷5g,香附5g,草果0g,苏叶0g,青皮0g,大黄0g(后下),枳实0g,厚朴0g,槟榔0g,莪术0g,麦冬5g,大腹皮0g,木瓜0g,通草0g,猪苓50g,炙甘草5g。

7剂,每日剂,水煎服。服药剂后来诊,诸症明显减轻,水肿已消大半,食欲增加,大便已通,继以上方,大黄减为5g,7剂。服后腹胀、水肿基本缓解,二便通利,饮食、睡眠好转,舌苔转润,脉较前有力。复查血糖、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ECG也有改善。继以此方出入,又调治半月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木香流气饮虽药味繁多,可谓大方,但其配伍严谨,力专效宏。方中以参、术、苓、草、夏、陈六君子补气健脾化痰除湿;丁香、白芷、草果、苏叶助其醒脾开胃;木香、沉香、香附、青皮、枳实、厚朴、槟榔、大腹皮、莪术大队行气开郁,意在气流水行,湿化瘀散;大黄、通草通利二便,使郁热得泄;麦冬、木瓜养阴敛阴,防辛燥泄利伤阴。此病人水肿较重,故重用茯苓30g,再加猪苓50g,以增加利水渗湿的作用。此方药中病机,收效甚捷。

2、肝硬化腹水

朱某,男,48岁。—2—09初诊。乙肝病史2年,2年前发现肝硬化,5个月前出现腹水,并逐渐加重,医院住院治疗,经抽腹水、输入体白蛋白、利尿剂等治疗,腹水曾一度消退。近个月来又出现腹水,邀余诊治。查其肝掌明显,腹部膨隆如鼓,腹水征(+)。化验:ALT76U/L,TBIL2^3mol/L,TP67gluALB3g/L,GLO36g/L,AG0.86,HBsAg(+)HBeAg(+)抗——HBc(+)B超示:肝硬化,脾大,大量腹水。刻诊:面容晦暗,胸闷胁痛,大腹膨隆,腹胀痞满,恶心欲呕,嗳气有声,不思饮食,大便粘滞,小便短赤,舌淡胖滑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气滞水停,遂予木香流气饮加减:生晒参5g(另煎兑入),炒白术5g,茯苓30g,半夏0g,陈皮5g,丁香0g,沉香0g,木香0g,香附5g,草果0g,苏叶0g,青皮0g,大黄0g(后下),枳实0g,厚朴0g,槟榔0g,莪术0g,麦冬5g,大腹皮0g,木瓜0g,通草0g,猪苓50g,茵陈30g,炙鳖甲5g,炙甘草5g。

7剂,每日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药后病人矢气频频,大便泻下如水,尿量增加,腹胀减轻,渐有食欲。再以此方加减调理月余,病人腹水消,腹胀除,饮食增,精神佳,复查肝功能正常,A/G.3,腹部B超显示:腹水已无,病情已缓解,停药观察。追访年病人情况一直良好。

按: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其基本病机是肝脾受损,运化失常,气血阻滞,水气内停。“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例病人病机特点是脾虚湿困,气滞水停。而木香流气饮方中健脾与化湿并行,行气与利水同步,再加茵陈利湿退黄,炙鳖甲软坚散结,猪苓加强利水。符合早期肝硬化腹水的基本病机,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3、胃肠功能紊乱

何某,女,46岁。--8初诊。腹胀2个月。2个月前与他人闹矛盾后,心情抑郁,恼怒心烦,口苦纳呆,虽勉强进食,食后腹胀,嗳气连连,自服“吗叮琳”及消食健胃药物无好转,前来就诊。腹部超声检查:肝胆胰脾肾未见占位性病变,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未见异常,化验肝功能正常。诊断:胃肠功能紊乱。刻诊:胸胁胀满,胃脘痞闷,嗳气有声,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体胖大,有齿痕,边红,舌苔微黄,脉弦。证属肝郁脾虚,气滞气逆。

以木香流气饮加减,开郁健脾行气降逆为治:党参5g,生白术5g,茯苓30g,半夏0g,陈皮5g,丁香5g,沉香0g,木香0g,香附5g,柴胡0g,苏叶0g,青皮0g,大黄5g(后下),枳实0g,厚朴0g,槟榔0g,莪术0g,麦冬5g,木瓜0g,通草0g,炙甘草5g。7剂,每日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药后病人腹中肠鸣,排便排气,腹胀减轻,自觉胸胁胀满感消失,食欲渐增。再以上方去大黄、枳实、厚朴、槟榔、莪术,加佛手0g,合欢皮0g,5剂调理善后而愈。

按:本例病人有情绪抑郁,肝郁则心烦、胁胀,郁久化火则口苦、便秘肝郁乘脾脾虚则纳呆、舌胖、腹胀、痞闷,气逆则嗳气连连,木香流气饮中以木香、香附、枳实、厚朴、槟榔、莪术、青皮理气泄肝,加柴胡疏肝,丁香、沉香降气,大黄、通草通利二便,六君子益气健脾使大剂行气而不伤气,泄利而不伤脾。气郁得开,气滞得行,气逆得降,郁火得清,脾虚得健,病焉有不愈哉?

4、反流性食道炎

代某,男,5岁。—09—06初诊。胸脘疼痛、腹胀泛酸2年,加重个月。2年前醉酒呕吐后出现胸脘疼痛,此后疼痛经常发作,伴胸骨后烧灼感,食后腹胀泛酸,恶心欲呕,嗳气不断,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道炎”,常服“气滞胃痛冲剂”、“枸橼酸铋钾胶囊”、“吗叮琳”、“奥美拉唑”等药物维持,症状有时缓解有时发作,因此被迫戒除了多年的烟酒嗜好。个月前与家人生气后上症再次发作,经服多种药物无好转,并逐渐加重。刻诊:面色萎黄,胸脘疼痛,嗳腐吞酸,胁满腹胀,大便秘结,数日未行,舌边尖红,苔黄,脉弦细滑。证属肝郁气滞,乘侮脾土,肝胃不和。

遂以木香流气饮加减:党参5g,生白术5g,茯苓5g,半夏0g,陈皮5g,丁香5g,沉香0g,木香0g,香附5g,柴胡0g,青皮0g,大黄0g(后下),枳实0g,厚朴0g,槟榔0g,莪术0g,麦冬5g,木瓜0g,黄连0g,吴茱萸0g,炙甘草5g。

7剂,每日剂,水煎服。服药后病人排便排气,腹胀减轻,已不泛酸,疼痛明显减轻,黄苔变薄。上方去槟榔、莪术大黄减为5g,继服7剂。再诊时病人气色转佳,疼痛若失。继以上方为主,加减调理,巩固月余,疼痛、吞酸、腹胀等症消失,嘱病人调情志,节饮食,适寒温,2年之病竟半年未作。复查胃镜恢复正常。

按:本例病人烟酒嗜好多年,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致使肝胃不和,气滞中焦,郁热于胃,脾胃升降失常,故致脘痛、吞酸、腹胀等症,其病机重点在于气机升降失常,而木香流气饮大队气药,最善调气、理气、行气、降气,使气机调达,气病自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属相为牛、龙、羊、鸡、狗的切记点击查看!

?:年犯太岁的生肖及化解方法详解!

传承风水智慧,风生水起赢天下

如果你的运势不理想,身患重大疾病。情感婚姻、事业财运等不好,记住大先生的话:调理是硬道理、风水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的风水知识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若你有家居风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天罡风水大师大先生的







































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langl.com/xrzfz/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