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

解析

敖晓玲陈洪莉

策化

仙人掌

审核

星星河

“智慧谷地理教学”为了让老师们及时碰撞年新高考题,组织团队精英老师,一起试做试题的思路分析,希望老师们与之碰撞,形成自己考试真题情境下的教学感悟和讲评思路,为新学期高三的复习教学和高一、高二的同步教学助力!

01智慧谷团队简介

“智慧谷”教学研究团队创建于年6月与人教网的全面深度资源合作,经过八年多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著名的“教学精品资源”创编团队,教学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创新创意特点明显,对一线老师和教研员的教学教研辐射作用显著。

02智慧谷团队试卷评析

年高考全国甲卷地理试题简述

命题依据

年全国甲卷地理试题切实按照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六大要求”、“十项原则”进行命题,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考试内容设计科学,特别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

试题结构以文综合卷形式,满分分,分钟完卷。其中地理为“11+2+2”模式,满分分,考试用时50分钟。第一卷单项选择题1-11题,设置了4组,每小题4分,共44分。第一组3个小题,第二组3个小题,第三组2个小题,第四组3个小题。第二卷综合题第36题3个小问共22分、第37题3个小问共24分,第43、44两道地理选做题中任选一题10分,共56分。全卷考点内容和比例分布上较为合理,穿插自然地理原理、人文地理规律、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综合开发等。涉及面广,自然与人文又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地理味道浓厚。试题从知识点分布来看,自然地理知识约占50%,人文地理知识约占50%。

表:甲卷地理试题考点、分值概况

试题特色1.时代潮流令人振奋时政热点多次闪现,“年”在试题第1-3题、第43、第44题干资料先后出现了三次。试题洋溢着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家国情怀扑面而来。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成功经验为情境,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真正体现“志气更高、骨气更硬、底气更足”的民族自豪感。例如:第1-3题,以新冠疫苗包装为背景,选择浙江丽水玻璃管和注射剂瓶的生产改变我国高端药用玻璃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

第43题,以京九铁路和昌赣高铁建设过程中2次“绕弯”苏区模范县江西兴国为案例,体现在党中央关怀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仅实现了脱贫攻坚任务,而且弘扬了革命文化,赓续了红色基因,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消除贫困、拒绝返贫的重大意义。

2.核心素养导向明确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方面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指向学生地理方面的能力和品格,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年6月5日环境日主题、6月8日海洋日主题均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词,这是对公民的引领,表现在试题中,就是对考生的要求。例如第36题第(2)问“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第(3)问“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两个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考生明确人类活动会影响、改变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不同、科技水平差异引起人类活动效果差异性。同时进一步明确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超环境负荷的人类活动会产生系列环境问题。第44题“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更是旗帜鲜明的引领考生人类应该如何最合理的、最有效的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真正体会“环境是资源、环境是宝藏”的道理,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试题基于区域,考查考生能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考生应结合相关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对相关区域科学认知和推理。

例如第36题(1)问,“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此题基于英国区域,考生结合经纬网、海陆分布、等高线地形图、河流等信息应该能对此区域盛行风带、气候条件、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等分析与归纳顺手拈来。这也是对考生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考查方式。第37题(2)问,“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此题基于对祁连山西段的区域较干旱、多大风等特点需要一定的感知,当然同时结合文字材料重要提示“年降水量约毫米”、“冬春季多风”信息,便能较有把握的归纳出答案核心要点。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试题考查考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第9-11题,以珊瑚礁的生长发育为情境,考查学生充分解读资料,利用好信息、读懂图像,推测并演绎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思考地貌发育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机理。第37题三组设问,考查祁连山山麓的地貌、沉积物组成、沙的空间迁移、地貌植被与水分之间的关系等,学会综合分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从时间空间、内部外部等角度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例如第36题,选取英国东南部湿地开垦过程作为案例,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生产过程,从小幅度的改变到大面积的开垦,就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第44题,选取新疆吉木乃县草原“放牛方式”生物防火的案例,描述鲜活的画面、提供详实的数据、再现真实研究过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研学旅行”的生动场景。3.阅读能力要求突出本套试题每组试题均辅以一定数量的图文材料,要求考生利用材料学习、分析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解决地理问题。阅读信息量大图像不是每组试题必具,但文字资料一定是必须有的。全卷文字材料字数达字左右,承载的信息多、阅读量较大,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很高。例如第1-3题组、7-8题组,试题情境全部以文字呈现,尤其是第1-3题组,文字多、句子长、句子多。字数达到字,且在整个文综试题的开篇,对阅读能力欠缺的考生来说容易造成思维“卡顿”及不良的心理暗示,对后续答题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要求高

试题中的新情境需要考生阅读感知,试题中的新名词需要考生阅读理解,试题中的新关系都需要考生厘清挼顺。

如第4-6题组,“电力净需求量”这个新名词会让考生“吃紧”一下,同时还用一个数学关系式“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来全程串联试题,要求考生要能灵活运用这个算式关系进行解读、分析、演绎、归纳。第7-8题组,考查内容本身很基础,但基于“高反射率屋顶”、“城市热环境”这些较新颖的术语,也往往容易令考生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失分。届备考建议

面对新教材、新高考,备考需要进行调整,扎实高效,科学备考。以下几个方式为备考提供参考:

1.落实双基,夯实基础抓好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与熟练运用。万变不离其宗,试题仍然是会体现主干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2.开动脑筋,学会思考特别重视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训练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突出对地理原理和规律运用,突出灵活运用的基本能力。3.勤写会记,落实笔头????????????????????特别重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典型例题反复练,思维导图反复画,核心术语反复写。4.发散思维,学会追问利用主动发问、尝试追问,发展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学会科学的推理、推测、论证、阐述。5.图像判断,务必过手

整理、汇总各类常见地理图表,形成基本图像判读能力。充分利用图、文资料,获取重要信息、提取核心依据。

6.阅读能力,培养提升

养成速读、精读、巧读习惯,提纲挈领、抓好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读透设问基本方向与要求。

7.紧跟时代,尊重规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pz/7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