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本篇推送篇幅较长,字数,预计阅读时间将超过20分钟,但基本覆盖了我所能想到的填报志愿的大多数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疫情影响,志愿填报方式改为所有批次一次性填报,在今年的填报志愿中,各批次分几次填报,因此思考时间更长,在填报每一个批次时也可以少顾虑一些。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但高三同学的战斗还没有结束。除去各省前这种顶级学神只需要面对清华还是北大这种甜蜜的烦恼以外,其他几乎所有同学都必须要进行一场信息与策略的角逐——填志愿。所谓七分考三分报,志愿填报虽然没有准备高考那么辛苦,但却异常艰难和烧脑。出于自身所知的限制,此处我只能针对上海地区考生给出一些建议。而且由于志愿是终身大事,因此建议也只是建议,最终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考量。同时也要相信无论最后去向哪里,都会遇到很好的机会,都有可能迎接美好的未来。上海考生需要知道的最基础的三件事:1赴外省市求学考生比例不大2思考志愿必须紧扣院校专业组3往年录取分数线排位参考价值较高不同于其他省份考生去往天南海北求学概率比较接近,上海高校数量多,招生计划多,且在各分数段基本都有各种种类的院校满足。虽然四所和六所近年来在沪呈现逐年缩招态势,但从总体上来说,上海高校投放名额占整体名额的75%以上。外省市不乏一些优质院校常年不在上海投放计划,避免与上海同类高校竞争。加之离开上海会遇到软硬件各方面的不适应,对独立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离沪求学不是必须。但如果坚持去往外省市高校,至少可以凭借更低的分数去往更好的院校,这也未尝不可。此处还需要提醒的是,除了财外、华理、东华、上大以外,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也是院校,不少同学会误以为海医大是双非。不同于大多数省区填报志愿以院校为单位,分文理科填报,上海高考志愿以院校专业组形式进行,一定要看清各专业组的选科要求和体检要求,部分专业对外语(有时也有语文、数学)有单科成绩要求。对于选科中不含物理、化学的同学,一般一所学校有1-2个专业组可以选择,但对于选考了物理或化学或理化双选的同学,一所院校可能可以报考2-6个专业组。首先需要注意,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组独立招生不跨组调剂。同时,如果不是对某一所高校情有独钟,一定要独立思考各专业组的价值,尽量避免将同一院校录取分数不同的专业组连续地填在志愿表上。由于在同一个专业组中,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录取分可能相差较大,因此要合理考虑,不要为了某一个专业而冒险选择专业组。对此举以下一例:李小明热爱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考分为,排位2名,选科生物、历史、化学。按照往年的数据,和他情况较为匹配的有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近30个专业组。经过对院校、地区等考量,初步选定武汉大学(01),厦门大学(02)(03),南开大学(01),中山大学(01)作为主要考虑目标。在这五个专业组中,除了武大01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弘毅学堂)以外,均不包含李小明所最喜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即使人文弘毅往年均高于分,但高的不多,所以李小明决定冒险尝试,将武汉大学(01)放在了第一志愿。投档线公布后,李小明发现自己成功投档武汉大学(01),但人文科学实验班(弘毅学堂)的录取分数为,小明调剂进同专业组的公共管理类。即使小明此时后悔,凭借他的分数,本可以考上厦门大学(02)的英语(会计双学位)或中山大学(01)的新闻传播学类等比公共管理类更喜欢的专业,却由于进档不退规则而无法实现。李小明只能在进入武汉大学后再考虑转专业。还有要注意的是,由于只能选报24个专业组,因此一定要合理选报,不要在任一个区间狂报,避免滑档风险。一般而言,“冲一冲”填4个,“稳一稳”填14个,“保一保”填6个,但可以微调。不同于其他省区考生数量大,招生计划大,有大小年现象,上海高考录取常年保持高度稳定。因此,即使原始分数的参考意义不够高,分数线所对应的招生位次参考意义是很大的。一般来说,浮动不会超过上下个名次,如果报考以上的学校,浮动甚至小于个名次。因此不要轻易冒险填报,除非对某个低分段专业组情有独钟,否则不要随意安排专业组顺序。讲完三个基本要点之后,需要解释的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总规则:志愿规则。传统志愿填报分为三种:顺序志愿、平行志愿、专业级差分(顺序志愿规则下的特殊形式)随着上海财经大学在年宣布正式取消专业级差分,这一模式已经在上海高考中正式消失。因此我们只要搞懂什么是顺序志愿,什么是平行志愿。简单来说,顺序志愿是在同一批次中不同时进行录取的一种方式,而平行志愿是在同一批次中各院校同时录取。顺序志愿的进程是:考生按志愿表顺序填报志愿,各院校各自调出第一志愿填报本校的考生,按分数高低进行录取;未录满的学校,调出未被第一志愿录取,第二志愿填报了本校的考生,再次按分数高低排序录取;以此类推,直到录满。这种录取规则对考生和院校风险都比较大,因此目前只存在于提前批中,提前批可报考1-4个顺序志愿,但由于提前批计划数少,因此一般只有第一志愿有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院校在招生规则中明确只录取一志愿考生。平行志愿的进程相对好理解一些:考生按自身想去各专业组的意愿排序后填报志愿表。教育考试院按照高考分数将志愿表排序,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满足考生从前到后的志愿。这也是“一次投档、遵循志愿”的含义。志愿没有被满足的考生,需要在所有考生志愿表均被投递完成后填报征求志愿,第一次征求志愿未被录取的,可以填报第二次征求志愿。只有两次征求志愿。由于平行志愿适用于综合评价批次和本科普通批次,是绝大多数考生的主要战场,下面举一例来具体讲清楚:吴大海高考考分为,位次名,同分考生人,也就意味着其具体投档排位位列—名之间,假设根据其语文数学两科总分、语文或数学单科较高分、选科最高分、选科次高分、选科最低分进行同分比较得出其具体定位为名。他填报A、B、C、D、E、F六个院校专业组。其中,A专业组在投档至名考生时录满,B专业组在投档至名时录满,C、D专业组分别在和名被录满,E专业组还有3个计划空缺,F专业组还有1个计划空缺。最终吴大海投档进入E专业组。虽然最终E专业组最低分为,F组为,但吴大海不会进入F组。吴大海的好友刘婷与吴大海填报了相同的志愿顺序,但刘婷考分为,因此滑档,必须等待第一次征求志愿。吴大海的表弟吴小河考分为,填报顺序为A、B、C、D、F、E,最终成功投档F专业组。由于平行志愿对大多数考生和院校风险较小,因此一般情况下除非志愿填报失误导致的滑档,极少有分数充足却没被录取的可能。为保证考生权益,平行志愿“进档不退”,即只要投档成功,愿意调剂或成功被志愿专业录取,体检合格就不会退档,但大家一定要确保自己所填的志愿符合《高考指南》上所提及对的体检情况限报专业,最普遍的是色弱、色盲限报理工类专业较多,因为体检被退档是非常不划算的。有些学校也会提出末位同分考生全部投档,不做同分比较。接下来可以来讲一些志愿填报中比较进阶的问题,比如如何捡漏,如何合理择校择专业以及避免招生陷阱。首先是捡漏,即通过一些方式忽视专业而上岸较好的学校,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双一流综合类学校。学校需要处理较为弱势或者不受欢迎的专业,考生需要用双一流作为本科学历和硕士院校上岸跳板。这种机会一般出现在综合评价批次和提前批。强基计划亦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奈何强基计划弊端明显,我并不建议大家选择这条路。由于综合评价是差额进面(即以某一比例划定进入综合测评名单,再以模式得出考评分录取),虽然历年来低分考生入围后逆风翻盘的可能较小,但也不是从未有过。需要注意的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常年综合评价入围线远远低于裸考分数线,这是由于两所学校在综合评价批次投放数百个名额,且进面比例太大,加之多数高分段考生宁可求稳选择浙南同财,所以会出现+就可以进入综合测评的情况。然而实际录取结果是往年总评以下被刷率超过85%,与裸考情况类似。除这两所学校以外,其他几所参加综合评价招生的院校都可以努力尝试,他们的入围线往往与裸考分数线差距不大,只要表现得好,是有翻盘可能的,尤其是每一年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综合测评弃考的情况。如果综合评价批没有成功,还可以看看提前批。首先,由于提前批是顺序志愿,因此许多计划数为1或2的院校专业往往风险较大。正所谓风险越大回报越大,如果考分与近几年该专业类似或略低,可以果断填报。其次要仔细比对提前批招生计划数与往年计划数区别,不同于普通批次,提前批次的计划数、招生专业甚至招生院校都不是非常稳定,比如这几年突然涌出的各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比如隔年招生的小语种专业,再比如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许多考生与家长喜欢看着前几年的分数线去比对自己能去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反而最终错过了一些往年不招生的捡漏机会。同时,提前批也可以考虑香港高校,受疫情影响,香港高校年录取情况十分惨淡。但需要注意的是,提前批专业一般录取后不转专业,或不可转出提前批范围的专业,但至少有机会辅修其他专业,考研时也不用思虑学历歧视问题。普通批也是有捡漏机会的,不过辨别难度相对较大,而且查资料的工程量特别特别大,如果我还有精力的话,在志愿填报系列推送的下一篇可以讲一讲。不过普通批捡漏的宗旨就是通过检索各院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路径来寻找较好的冷门专业。比方说像交通大学医学院虽然与交通大学分开独立招生,但毕业证书上都会标注交通大学为毕业院校。不少学校医学院会开设药学专业、法医学专业、医学技术专业等,不失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替代选择。再比如有些学校的英语专业是文学方向,有些则是国际商务方向,有些是对外汉语方向,可分别作为汉语言文学、经管类、师范类的替代,虽然这样的比较其中血缘不会非常深厚,但还是能扯上一些联系。再比如有些院校的公共卫生专业十分注重临床医学教学,有些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偏向理科,有些则偏向社科。还有的学校同一学科开设多个学院,比如武汉大学的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和计算机学院,虽然名字不同,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却是相同的。有些学校虽然整体实力薄弱,学校声誉也不出挑,但部分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分数线却相对较低,比如云南大学的生物、生态等。有些学校转专业政策十分宽松,一般应转尽转,提供第二次可能。当然,留沪求学还可以选择冲击插班生考试,拼尽全力上岸更好的高校。也可以考虑有跨校辅修的城市的高校。需要注意的是上海高校分为东南片、西北片开设跨校辅修,可以提前了解。捡漏上岸势必是一段疲劳而辛苦的旅途,可能会面对四年不喜欢的专业,可能进入大学还要拼死拼活努力,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与目标,上海高考类似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学长学姐资源,充分考虑。接下来讲择校择专业的问题,其实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无非就是在地区、院校、专业之间犹豫不决,大家在这三点上都有不同的排序方式,我不多做评价。但是在我这一年的大学经历中,我对这三个要素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我不是理科生,因此我对理科生的建议是有限的,我想选择理工科专业应该去综合类院校,并且院校水平比所在地区更重要一些,毕竟师资、经费、实验室等等都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你有意向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包括传统文史哲、社科类专业),那我觉得具体到哪一个专业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首先,人文社科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概率不大,大多数人会继续深造,或者是从事对专业要求不高的岗位,或者转投公务员等。其次,人文社科各专业虽然培养方案不同,但基本一脉相承,不会差别特别大。第三,师资水平、课程设置与你个人发展并不是紧密相关的,人文社科专业是很难简单训练的,大多数还是要看自己,而且并不是越好的院校人文社科就越好的。以我自己所处的英语专业来说,即使是院校或语言类院校,课程内容其实也与双非院校英语专业大同小异,只是可能难度更高,师资更厉害,但多数还是看自身。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人文社科专业应该看所在地区,因为环境对文科生影响比较大,无论是社会学类,新闻传播还是语言类,甚至传统文史哲,脱离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学好的。不得不承认的是,稍小一些的城市虽然有它们独特的社会文化,但决不会有大城市那样文化多元、兼容并包,而包容的环境恰恰对人文社科的学习至关重要。如果你想选择语言类专业,请问一下自己三个问题:1我的英语学的轻松吗2我以后会从事翻译等对语言要求很高的工作吗3我喜欢语言本身还是语言背后的文化第一个问题用于辨别你是否要选择小语种,除英语以外,所有语种都是小语种。如果你的12年甚至更长的英语学习中常为自己没有语感感到不爽,或者常常在英语学习中花下很大功夫,请不要学习小语种。小语种专业一般需要在大一大二就打完语言基础,大三即出国或者进行提升,大四一般就没什么课了,没有一定的语言学习天赋的同学虽然也可能通过努力逆袭,但毕竟本科阶段还是会失去一些别的机会和时间。第二个问题也可用于辨别你是否要选择小语种,如果你非常果断地要致力成为一个好的译者或外交人才,亦或决定一辈子与语言打交道,那可以选择小语种,因为一般来说小语种虽然需求量比英语低,但不可替代性高,而且薪酬待遇也会比英语稍好一些。其次是如果你有这样的决心,建议选择外语类院校,他们培养系统完善,教师水平高,研究生升学进入外语类院校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你并非如此,选择综合类院校反而是很好的选择,无论你是否辅修其他专业,你在四年的学习中一定会获得很多语言以外的东西,有助于你扩大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深造时改变方向也有帮助。第三个问题见仁见智,有些人认为如果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感兴趣,那么学习这门语言就会感到快乐。但我想说的是,学习一门语言光靠对其文化感兴趣就能学好的人绝对是少数,如果你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选择语言类专业,恐怕将使你大失所望,不如转投传统文史哲。语言类学生必得对语言本体有兴趣,就像学习中学语文时,对诗歌、小说内涵情感有兴趣是人之常情,唯有对文风、音韵、遣词用字有独特观点才叫真的有学习的热情。如果在以前的英语学习中,从来没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zw/7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