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山崮ldquo匪事rdquo后
“灰山”,这应该是所谓的“辉山”本初的名字;这种写法,从很多老碑刻和老家谱中都可见到。感觉“辉山”和“辉山村”等名字,都是建国后才有的写法。 至于为什么以“灰山”名山,那你看一看灰山在冬季里的颜色就知道了。 这是早期冬季拍摄的灰山图片,你看灰山的颜色,有一种紫卜愣登的灰色。 这个小山包更是灰的出色,就像过火后的一堆灰烬。 辉山村以“辉山”名村,这要归结于辉山村特殊的地理山水环境。 辉山村和辉山之间,虽有大河相隔,但是,这辉山的一方水土,却是因了汶河和辉山的存在而形成的。 汶河从远里村东而来,遇到了辉山东岭的阻挡,折而向西北,又遇到北山和灰山的阻挡,转折向南。这大河转折之间,翻涌沉淀出一片沙质土壤的小平原;辉山村就坐落于这片三面环水的三角小平原上。 从远里村西看到的灰山 大河从东面浩浩而来,在远里村前遇到了辉山东岭山头的阻挡,转折向了西北。 到这里又遇到灰山阻挡转弯了,南部形成一个冲积平原。 辉山村就在小平原的南部。 夏天的灰山是青翠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弯弯的河道 雪日里的灰山和汶河 灰山和汶河,自古以来就是辉山村的地望所依;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历史的洪流不见了滔天的波涛,但是,灰山崮上百余年来的历史却是隐约可见。 “毛子事”抗匪 百余年前的灰山崮,是和土匪横行天下大乱的惨烈悲苦相浸染的。 说起清末民国时期的抗匪历史,有一点常识需要厘清,那就是“毛子事”和“马子事”。 “毛子事”一般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主要以“捻军起事”和“太平团抗匪”为主;而”马子事“则是民国年间的,主要是以刘黑七为代表的狗日的“西南马子”横行杀戮抢掠无恶不作和各村建“围子”抗匪为主。 “毛子事”捻军,事起有因。作为一种现在定性为“农民军起义”的历史,“毛子”过境时,还是不同于万恶的刘黑七土匪的。 “雪山顶、多小咬儿,毛子来了俺没跑;给俺被、给俺袄,毛子比着官兵好。” 这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也可以看出“毛子起事”的正义色彩。 但是,“毛子”队伍,没有正确的政治主张,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吃的用的东西怎么来?他们只能抢掠地主大户和官府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毛子事抗匪”,主要以地主大户和官兵倡导行事为主了。 灰山崮上的“毛子事”抗匪,主要是团山庄的几个地主大户倡导的,这是灰山崮山寨大规模建立的初期。 咸丰11年()和同治元年(),捻军蜂起,人情汹汹。 夏庄、明生、团山庄一带村庄的民众商议着避难,到哪儿去呢? 团山庄大户袁玉桂主张在灰山崮建设山寨,凭山据险;大家公推武秀才袁玉桂为太平团团总。袁玉桂是界湖袁家大院主人袁钿的叔伯大爷,武生,议叙五品官衔;他的大儿子叫袁殿甲,也是武秀才,据说一顿能吃32个馒头。 这时袁钿还没有出生。 以袁玉桂为团总的“下明社”太平团,统帅和庄、留田、埠子顶、大白石窝、新庄子、团山庄、涝坡、石门亭、朱家庄、崮崖庄、宅子、后辉山、北寨、谭家峪子、辉窝、姚家官庄、黑沟、西芙蓉、峪口、吴家庄子、南寨、杏山庄、朱家岭、南峪庄、后庵子、南匣石、张庄街东头、南官庄、中辉山、前辉山、小官庄、大官庄、大桥庄、远里、南沿汶等35个村庄,设副团总5人,每个村庄各设团长。 号令一出,即各领村民上山入寨。太平团首先募资筹款,每户一百至两千钱不等。接着是运办草料、木料、石料,周圈筑起了石圩子,修建了石墙茅屋。再后是打制了巨大的木桶贮水备粮,打造了枪刀剑戟。 不出一个月,毛子来了。灰山崮上群情激奋,誓死坚守。胆大的蟊贼有心破寨上山,无奈山高且险,山上的人为他们准备了纷飞的石块和尖利铮亮的大刀长矛。盗贼攻打不下,落荒而逃,山寨民众迎来了平安。 这一次建寨抗匪,过程都记载于山顶的石碑上。 “马子事”抗匪 同样是在灰山崮,民国12年()5月,来自蒙山的“西南马子”一部攻破灰山崮山寨,斩杀抢掠无数。 5月29日,沂水县警队二大队长黄策铭会同五旅许瑞祥团长的队伍随即赶来,把匪贼困于灰山崮上。 如果布置周当,这可是围歼的好时机。但是,因县知事王懋义等政警官员不赴战地指挥,总队长朱东昇与驻离战线十余里孙祖之分队长刘佩衡延不赴援,至使匪贼由灰山西南逃脱。 那个许瑞祥团在灰山前宅子等庄,朱东升与刘佩衡两个大队在栗沟等庄,却大大地抢掠了一番,比土匪还要恶劣。各村庄一空如洗,到了晚上,那些官兵乘夜燃放纸炮,假传警讯,把村里的人诓骗出来,图的是乘机抢掠民财。 村民们等到沂水县政府请求查验事实,向这些匪徒般的军队交涉,可惜那个王懋义十几天还不出城,置若罔闻。气愤之下,灰山崮周围深受土匪为害的35个村庄,由庄长尹仲标等,联名致电山东省长熊秉琦,要求撤办县知事王懋义等政警官员。后来,县知事王懋义被撤了职。 与此事相隔时间不长,鼻子山山寨也被土匪攻破,一度成了“西南马子”的匪窝。“马子”曾经长时间盘踞鼻子山,为害界湖、铜井、姚家店子、河阳一带。他们打家劫舍、绑架人票。把男票绑架后,向其家索要银两,规定的时间内钱款不到,往往把男票的一只耳朵割下来让人送去;钱款再不来,又会割去另一只耳朵。屡次不行,就会遭到残害。把女票绑到山上后先奸后杀。捆住受害人的手脚,推倒在鼻子山南高高的光崖之下,活活摔死。 沂水县政府派了警队,到鼻子山剿匪,由“牛八爷”率领。牛八爷是一个真心杀贼的主儿,出征前向县长和民众立下誓言:“打不下鼻子山不回沂水县!” 攻山的时候,牛八爷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可惜的是,牛八爷中了飞弹,血洒山麓,当场牺牲。后来,沂水县政府增派部队,才把鼻子山的土匪消灭。 “牛八爷不简单,打不下鼻子山不回沂水县”,当地朴素的民谣里,寄托着人们对“牛八爷”长久的怀念。 这是十年前拍摄的图片,冬日里灰山的灰色真是灰的出色。 从灰山的东北角上山,是最便捷的路道。上到半山处,就有山寨围墙残留。 还有山寨小屋遗留。 这个小屋据说多年来是有人居住的,而且后来还是打牌聚赌的好地方。 山顶上看到的灰山村 山顶上的石碑,主要是记载了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团抗匪”事。 山梁高处曾经是山寨东门 从这里看上去有山寨南门,还有北门、西门;西门的围墙还是有残留的。 从山南半山看到的汶河大桥,西端是洪观寺旧址,东端是辉山村。 山顶上看的更清楚 这是一道叫做“老牛脖子”的山梁,是洪观寺庙宇选址的“脉气”所由。 东看能看到县城南部 这道后山梁不知叫什么名称 山坡上的小屋子也不知还在吗? 灰山东下,有山后朱家岭、灰窝、圈里等村去往石门亭赶集的山路,这条山路坡陡难行,东面就是汶河大淹子。但是,因为这条路便捷,到现在人们徒步赶集,还是有人走。 东山下叫“双龙涧”的地方。上面山峪有“老猫窝”,过去沟深林密,进不去人,只有野猫、狐、獾等出没。现在老树林没有了,多栽植栗子树。 赶集小路就是在这面陡坡上。过去河水很深,走路的人要胆大心细,不容出错滑落。 记得这面山坡下河根,早年间有异色岩石出现。近几年木过去,大概叫水淹没了吧? 过去河东的沙滩还是很大的。 和庙宇风水有关的“圆鼓”石,还有“莲花石”、仙人洞等。仙人洞据说是王敖住过,这老先生住在一个下临深渊的地方,他这是干嘛啊! 仙人洞空间不小,“两室一厅”,王敖同志不花钱就住着,却也省钱。 山下的洪观寺旧址“将军松”,有记事碑,是“辉山老人”丁义陶所书。 这里也是一个古老渡口的西岸码头。这个东去界湖、大庄、东连孙祖、垛庄的古老渡口,一直到六七十年代还有船摆渡。 洪观寺渡口老“冲船工”张平老人,他家就住在老庙遗址前。 辉山村也有“冲船工”,名字叫张成(音)。当时水大,夏天发水时需要三四个人共同插篙撑船才行。 西岸还有崮崖村胡姓也参入冲船;东岸张成一家爷们几个要紧时也都需要参加。 这是年从辉山村西开始绕行汶河弯所拍图片。灰山东坡有“大旈”名称之说,还叫成“大六”;大概是因为灰山从东面所见,山顶为“点”、山崖为“横”、而两条山梁为“撇、捺”,形“六”有关。也有说东坡山条一条条形同皇帝“旈冕”而来。 灰山还有“大顶子山”和“军帽子山”的老叫法,都有形状所依。 向南看。这时河岸河沙已经被采挖。 灰山、汶河东岸,古有“沙汀杨柳”的所在,是一片沙岸绿洲,杨柳依依,有水鸟栖息飞翔其间,村里人也多到这里乘凉洗澡,十分惬意。 村后河岸 村后冲积平原的尖角处 到了辉山村东岭山头,有“箔板台”岩石被河水冲刷出来,河水在这儿掉头了,冲出了一个“大淹子”,据说这儿古来是垂钓休闲的好去处。 在远里村南,河水转弯处,也有一大片沙滩。这儿还曾有过管道为基的小桥,常被洪水冲掉。 你看东岸还是老生态,是滨河湿地公园修建以前的样子。 河的对面是远里村。 那次我看到了两只在沙滩上漫步的狗狗,羡慕的我不轻。人都说“连狗都不如”,好像是骂人,其实呢,这种无忧无虑无纪律约束的狗的悠闲,是许多人所真的不如的。 早些年有许多外地来的越野一族,经常在这里的河滩里“撒欢儿”。 后辉山村行走纪实(.01.28) 在周日那个雪后的中午,我来到了后辉山村。 村东有个“多肉植物”园,还有互联网字样。 进去一看,都是些仙人掌科属的小东东,案头摆放用的。 园主是个小姑娘,她说主要是网上销售,也有过路来零散购买的。 现在的年轻人思维都很超前,能在这小东东上做出大文章也是不简单。 村庄东部主要是新住宅,一般是矮层楼房。 村后街也是二层楼住户为主。 村后是河滩土地,多种植大棚蔬菜。 西看灰山。大棚种植用上了卷帘机。 东看是东岭,老社会也有叫“卧龙岭”的。辉山村的形成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山岭的阻挡才有了立村的土地。 卧龙岭传说很多,还有说是秃尾巴老李变身的。这种传说,是当地人赋予他的神话色彩。 这一带有老墓地。 冬日里的汶河和灰山。河东岸都是杨树林,没有了银白的大沙滩。又因为桥南有了橡胶坝,蓄水成了大水库了。 河对岸就是洪观寺老庙旧址,也是古老渡口所在。 “老牛脖子”山梁拧着脖子,岭根下有“仙人洞”、莲花石、“圆鼓石”等等。 “洪观寺”的得名,大概是有“观洪”的意味,因为在洪观寺看着大山“石门”的洪水自天而来,真是一种奇景大观呢! 河东岸古老渡口的码头,据说老社会有大石铺垫的,东去进入老村,你看这河崖头的古道是一条沟的,“路走多年成了沟”吗! 古道南有“西汪”,这一带据说早年间常有陶器和鬲足等出土,文物部门考证这里是个“商周文化遗址”。 进入老村区了。 老村区里改造出的小广场 南去有很多老屋 “冻冻溜子”,洋名叫“冰挂”? 转到东西大街了 大街上有“大队部”,据说这里老社会是村里大户的“老油坊”,有碾屋、大碾盘、榨屋等,多年前就被改造了。 这里曾有村里大户的“四合院”、大门楼。门楼已经改造了。 百年老屋还在。 从后面看到的“老油坊”旧址和大户老房。 这里是古道老街,这一带还有围子墙遗留。 灰山崮被西南马子攻破以后,村里人在村庄建设了围子。有一次,一个西南马子小队伍来攻打围子,村里人万众一心,靠着仅有的三杆土枪和两杆快枪,硬是撑了一天一夜,把西南马子打跑了。 土枪、快枪是要紧的,关键的是村里老少爷们齐心,再就是让土匪叫苦不迭的“鱼叉”。辉山村近水,村里家家都有鱼叉,这鱼叉是种长武器,叉鱼叉鳖很行,叉那些土匪“鳖羔子”也很管用! 老屋和新楼混杂着。 古道东去就是东岭,绕过东岭可去圣良庄、小官庄和界湖。 这是前大街 出村南是迎宾大道。迎宾大道修建之前,后辉山和中辉山彼此相连不分,现在虽有公路相隔,两个村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村西的大桥,过了桥就是石门亭了。石门亭每年三月十一有传统庙会,多有唱大戏的传统,庙会时一定要去赶庙会的,听听戏、看看老庙旧址。 中辉山村行走纪实 这里是中辉山老村区 东看是新村区 “大队院儿” 出村东去是大公路修建之前的老路,去界湖的,一直向东有著名的“潘家桥”。 东岭上有水渠。别看这寂寂无声哑尔不唧的小水渠,靠着这条水渠,前、中、后三个辉山村早年间可是旱涝保收的。 这条水渠起自东岭北头,那里有机器抽水。 去往前辉山村 村庄东岭就是圣良庄西岭 迎宾大道和滨河大道在辉山村东分叉。 这里就是老路必经的潘家桥了。这个地方古来有老桥,早年间界湖街袁钿戏班子里的著名武生演员“一滴油”曾经从桥下飞身而上,传为美谈。 这是改建的新桥。 桥下水从圣良庄村内而来,北行不远汇入汶河。 辉山村老路 站在滨河湿地公园河岸,现在看到的是宽阔的水面;没有了转弯处的大沙滩。 河岸湿地公园的建设,使本就具有山水形胜的辉山村更加美丽动人。相信不远的将来,辉山村会成为一片山水秀丽的美丽城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dl/5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吃仙人掌刺,拉浓缩尿,唯一坐姿交配的有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