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074.html

大自然中,气溶胶广泛存在,无孔不入。同样,在医院环境中,气溶胶也随处可见。那么,究竟何为气溶胶?又有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它们又潜藏着怎样的风险?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气溶胶的定义

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在气体中均匀分散,并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医院环境中的气溶胶

在医疗环境中,气溶胶的形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患者咳嗽或喷嚏时,其大量的唾液、鼻涕等分泌物在蒸发后,会留下含有病毒的飞沫核,这些飞沫核在空气中混合,形成了所谓的“气溶胶”。此外,落在地面上的大粒径飞沫或唾液痰迹,经过风吹或鞋踩,也会被扬起并进入空中,进而形成新的气溶胶。值得注意的是,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分界线是由WHO设定的,即当量直径5μm的大颗粒与小颗粒的分割点。

而与我们健康紧密相关的是微生物气溶胶。这些气溶胶由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的单细胞或接近单细胞的生物组成,其粒子大小通常在0.0至00μm之间,最常见的是0.至30μm的粒子。微生物气溶胶进一步可分为病毒气溶胶、细菌气溶胶和真菌气溶胶。

那么,在医疗环境中,哪些诊疗操作容易引发气溶胶呢?我们又该如何做好防护措施呢?

在医疗环境中,存在多种诊疗操作可能引发气溶胶的产生。这些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气管插管与拔管、吸痰、心肺复苏、咽拭子采样、尸检,以及使用高速设备如钻、锯、离心机或牙科手机等,以及进行气管镜检查等。在执行这些操作时,患者可能会排出含有呼吸道分泌物的微小气溶胶,从而存在疾病传播的风险。因此,在执行上述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操作时,医务人员必须采取严格的职业防护措施。这包括确保操作室通风良好,仅允许必要人员进入;依据不同的防护需求和暴露程度,选用适当的防护装备,例如穿着防水隔离衣或防护服,佩戴眼罩或面罩,以及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在接触患者前后务必执行手部卫生程序,戴好手套,并在脱手套后及时清洁双手或进行手部消毒。

0改善室内空气流通和通风

为了确保空气的清新,我们需要定期清洁和维护空调及通风系统,保持其良好运行。同时,可以通过打开窗户或安装空气净化器来增加室内新鲜空气的流量,提高空气质量。在使用空调时,应避免选择循环模式,而应选用室外空气模式,以确保引入的是清洁的外部空气。此外,室内空气处理设备,例如空气过滤器和紫外线灯,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空气中的病毒浓度。

02保持社交距离和控制人员流动

在公共场所,我们应确保人与人之间的间隔足够,至少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对于密闭空间,如办公室和工厂,应严格控制进入人数,并合理安排人员流动路线,以减少聚集和接触的机会。轮班制度和弹性工作安排等措施,可以帮助降低这些场所的人员密度,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03戴口罩和个人防护

在公共场所和与他人接触的环境中,我们应鼓励大家佩戴口罩。同时,需要确保有充足的口罩供应,并教育人们正确佩戴和定期更换。对于那些可能直接接触到病毒的工作人员,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和护目镜至关重要。

04加强卫生和清洁措施

我们需要加强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特别是经常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此外,应提供足够的洗手设施,并鼓励员工、客户和访客频繁洗手。同时,使用洗手液和含酒精的手消毒剂可以确保手部卫生的充分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pz/1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