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是古老而又鲜活的,百年风雨洗礼过的寺房上铺满了几天前雨后长出的青苔。

西双版纳是激烈而又柔和的,夏日里随着狂风而来的暴雨卷不走冬日里拨开晨雾的暖阳。

西双版纳和所有其他滋养着独特文明的地方一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为真实的证明。

每个人的心中,

都有一个西双版纳。

我们要把这样的西双版纳呈献给每一个小朋友以及陪伴小朋友来到这里的爸爸妈妈们。

我们用穿着登山鞋的双脚走过这片土地特有的热带雨林,我们也用合十的双手向为我们传授知识的佛爷表达敬意,我们用毫不修饰的歌声和另一座山上的朋友连在一起,我们也用夜空下的篝火告诉你们:西双版纳,也是你的家。

通过画笔,我们把这样的西双版纳送给你们,送给所有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们。

大家就会知道在西双版纳,我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吃到什么,玩到什么。

西双版纳的寨子大多依水,具有开拓精神的先民们来到这里,发现土地平坦,依水傍山,便圈定了寨心,开田种地,建房造屋,当寨子达到一定规模便建起寨门,从此以后,挡住了一切不好的东西,大家每隔一段时间便齐聚寨心,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西双版纳终年炎热潮湿,上千年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今天的竹楼,一楼饲养牲畜二楼生活起居。

火塘是一家的中心,

也是生活延续的象征。

西双版纳的傣族、布朗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让这里的人们谦逊好学、乐善好施。在还没有现代学校的岁月里,寺庙就是学校,小和尚们每天学习大佛爷传授的文字、数学、地理、历法等等知识。

寺庙,就是文化思想的中心,

承载着延续文明的重任。

藏经阁,

就是图书馆。

西双版纳村村有寺庙,寨寨有佛塔。村民们一月一大赕,半月一小赕。寺庙里和尚们的衣服、经书、食物,寺庙的一砖一瓦都来自于村民们。

每一个寺庙都有一颗菩提树,每一个寺庙也都会有一个大鼓。大鼓告诉着人们时间的流逝。

菩提树下,

孕育着未来的智者。

僧房周围都是出家人们生活的痕迹。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国内唯一的被国际认可的热带雨林。

如果热带雨林是一个城市,雨林中的生物是这个城市里的居民的话,那么热带雨林一定是文明程度最为发达最为璀璨的城市,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影响又互相维系着。

“绞杀”“空中花园”“大板根”“滴水叶尖”是热带雨林中最为独特的现象,这里分别包含着互利共生、寄生、附生多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每一种生物都在为了适应环境努力地生活下去!

热带雨林边少数民族的生活与雨林息息相关,多种生活必需品都从森林中获取,这就需要人们在森林中的生存技巧非常高超,对森林中的每一种植物有毒无毒,能提供什么样的生存物资都了如指掌。

扁担藤作为一种藤类植物来说个头很大,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水分,有经验的老乡在森林中活动时会将扁担藤作为放心的饮用水补给源。

海芋的个头矮小,生活在热带雨林的最底层,受上面的“大哥”们常年的“欺负”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所以渐渐它的叶片开始变大变长,长出了小洞,变得柔软伸展,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

普洱茶与祖先的故事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故乡。

很早的时候,布朗族先民不知茶不种茶,偶尔身体不适尝到这种植物的叶子之后发现有治疗作用就开始大面积地种植这种作物,最鼎盛的时候,从郁郁葱葱森林边种植出的茶叶经过茶马古道向西在马背上颠颠簸簸来到了雪的故乡西藏。当时的藏民终年以糌粑酥油肉类为食,有了茶叶之后竟能很好的补充身体需要的元素,也能帮助消化高脂肪的食物。

现在人与茶叶关系最为和谐神圣的地方是景迈山,每一棵上了年纪的茶树都会得到这里布朗族老乡的尊重,并且是有灵魂的,因为,祖先在这里生活的时候茶树就在这里生活了,祖先和我摘的是同一棵茶树的茶叶。在景迈山,茶叶跨越了时间,连接了不同的空间。

夜晚的篝火与们的歌

没有火,就没有文明。没有火,就没有伙伴。

在我们祖先的时代。火让我们驱散了黑夜,火让我们不再惧怕野兽,火让我们食用更加营养的食物。火孕育了我们的语言、音乐、舞蹈。

火—文明的母亲。

在野外,我们点起篝火,只为了寻找最真实的生活和最真实的自己。

西双版纳,我们希望这里也是你的家。

仙人掌亲子游,为小朋友带来最真实最温暖的西双版纳。

以上所有画作文字均有版权,盗版必究

出品:西双版纳暹南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方式:

绘画:Nam(罕璇)

技术支持:匠也艺术工作室

赞赏

长按







































北京那家治白癜风最好
新媒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pz/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