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第11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10位青年女科技工作者获奖。获奖者是从来自个单位的位候选人中,经37位院士评审委员无记名投票选出的。具体名单见下表: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于年设立,每年评选10位在基础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其中至少有1名(不限于1名)来自西部地区。本届10名获奖者中,有6名科学家从事着与生物医学相关的研究,以下为大家一一介绍:

陈春英:“纳米派”女掌门

陈春英研究员于年6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长期致力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外源性物质的生物毒理学、核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高效低毒抗肿瘤纳米药物的研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2.典型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核分析与同步辐射技术及组学技术用于生物体系纳米颗粒暴露和效应标志物的研究。4.易感人群环境污染物长期暴露的分子毒理学研究。

陈春英和她的团队在利用纳米材料治疗癌症上取得了众多重要突破,在多次“国际论剑”时技压群雄,成为“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名科学家之一。这位“女掌门”的使命是要让癌症患者更有尊严的活下去。年9月21日,陈春英荣获“中国标准化杰出人物——创新人物”奖。

于翔:修补脑神经网络的“大脑侠客”

她5岁就知道自己不会像父亲一样成为疫苗物理学家,25岁就从剑桥大学获得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本名为《大脑的性别》(BrianSex)的书籍让她眼前一亮,解密大脑的浓厚兴趣牵引着她走进了神经科学领域。

大脑的奥妙对于翔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神奇的生理现象,她更希望通过自己对大脑早期发育可塑性机制的研究,帮助那些患有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拥有一个健康而快乐的美丽人生。于翔和她的团队发现,成年后各自独立的脑区在幼儿成长早期就像海没分区的硬盘,任何一种环境刺激都对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她的团队还发现催产素——一个可以促进面孔识别与增强人与人之间互信的神经肽——在小鼠大脑内的水平可以被自然感觉刺激提高,并且可以促进大脑感觉皮层的发育。现在国外的很多研究和临床前实验已经在用催产素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治疗,但是对幼儿进行药物治疗需要一个很长期的安全评估。相比之下,于翔则另辟蹊径地提出“感知觉干预法”,通过设计特定的感觉输入范式与发育有缺陷的小朋友进行互动游戏,以行为矫正这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方式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

贾卫华:与癌症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

长期致力于肿瘤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贾卫华,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华南地区高发恶性肿瘤——鼻咽癌,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性和家族易感性,因其居高不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被称为“广东癌”;而在有些高发家系中的每一代人都会出现病患,如同笼罩在整个家族之上挥之不去的阴影。研究“遗传——病毒——环境”的交互机制以揭示鼻咽癌的高发之谜和流行规律,是贾卫华正在重点钻研的课题。

贾卫华带领她的团队在人类基因中筛选出多个特异的遗传易感基因并标记出相应的染色体位点,为鉴别鼻咽癌高危群体、预判发病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她还揭示了环境因素激活病毒感染的全新致癌机制:吸烟可以让潜伏在人体的“EB病毒”激活,某些病毒抗体作为“危险代言者”显著增高,并导致正常鼻咽细胞癌变风险的大大增加。

贾卫华的团队特别开发出一种“鼻咽刷法”,只需通过无创方式刷取肿瘤脱落的上皮细胞,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鼻咽癌特异的EB病毒分子标志。这种辅助诊断工具很快就将投入临床使用,协助医生拯救更多病人的生命。

廖红:她与植物“对话”

廖红现为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与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廖红与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辟了根系生物学研究方向,并运用于作物养分高效根系遗传改良。多年来,在根构型定量分析及三维重建、磷效率遗传改良、豆科作物养分高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创建了一系列作物根构型定量分析和三维重建体系。结合酸性土壤上作物生长的养分特性,探索出南方大豆的最佳养分管理措施及栽培模式,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廖红仅用4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当时该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当杂草都在遭遇干旱时枯死,她试验田中培育的大豆却依旧充满生机。如此强大的适应力让廖红看到植物的生命奇迹,更让她深信,自己的研究一定能为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带来福音。

李英贤:航天员健康守护者

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骨丢失是人类宇航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在空间飞行过程中,骨质和矿盐每月的丢失量为1%-2%,相当于绝经期妇女一年的骨丢失量。最令人担忧的是,骨丢失现象不会因为宇航员适应了太空生活而消失,如果在太空中工作时间过长,骨骼和肌肉发生的生理变化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如何防止骨丢失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和空间科学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这正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李英贤努力破解的谜题。

年,李英贤团队破解失重谜题的征程正式起步。他们用了一年多时间,从多个候选分子中,在全球首次找到了会影响成骨细胞(也就是负责骨生成的细胞)的小核酸分子—这就确定了失重在人体内的作用目标,使得针对上述小核酸分子干预的药物和手段,能够真正预防和治疗失重对宇航员的伤害。当这一成果在年公开发表时,立即在医学界和空间科学界引起了强烈







































北京看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pz/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