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需要那样害怕吗新冠肺炎疫情
这两天突然被“气溶胶传播”包围了。 听听也吓死了,有一辆列车只是途径武汉,结果列车上就有乘客得病了;楼下有人得新冠肺炎,楼上的也被感染了;有人当时只是经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结果就中招了…… 先说明一下哈,列车只是经过武汉,假设没有停车,或假设停车,没有任何人上下车(比如有人下去抽烟,或站台上工作人员上车等),也没有任何物品上下车,把这个列车有人染病归到“气溶胶传播”,并没有说服力;楼下有人得新冠,楼上的也得了,其实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排除其他的可能,即具有惟一性;而只是经过华南市场,就得了,这个,倒真的是有可能。 “气溶胶传播”,并没有这么严重。 先说一下与传播相关的气溶胶与飞沫的区别。这两个东西都是从病人口中或鼻腔中出来的,其实都是飞沫,区别在于,大的叫飞沫(直接在1-5毫米),小的叫“气溶胶”(直径在0.1毫米及以下)。想也能够想象出来,大的飞沫,会比较快的沉降下来(尤其是当碰到灰尘,下降更快);而这个小的飞沫,小的原因,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相对不容易沉降落地,而相对长久地飘浮在空中,但遇到好太阳,或被风一吹,也容易干掉或分解掉…… 从这个角度讲,这个气溶胶通过这样的“折腾”,毒性究竟有多强,生命力究竟有多强,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专家又出面说,“气溶胶传播尚无证据”。 既然没有证据,为什么要将它排在传播的三种路径之中呢?我想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同时也是为了吓唬人们更好地待在家中不要动弹吧。 不管怎样,就算它有一定传播性,那我们应该被吓唬到什么程度为宜呢?就是所谓,“度”的问题。 其实我们的工作一直没有做区域疫情分类,并根据这个分类来作相对应的处理。 比如这个“气溶胶”,如果是在武汉、随州(知道为什么将它排在第二位?请自查)、孝感、黄冈等疫情非常严重的城市,没有什么好说的,到今天的疫情地步,你可以这样理解:城市中任何有人的地方,都有被传播的可能;你手触碰到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被病人污染过;你经过的任何地方,空气中不仅可能有飞沫,更有可能有“气溶胶”。 所以,在外面的任何地方,你都要戴口罩;你在洗手前,任何时候手都不能碰眼睛鼻子,不能手拿食物去吃……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口罩丢在垃圾桶里;第二件事情,将暴露在外面的衣服、鞋子放在门外的纸箱里,或直接去洗掉;第三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洗手,最好还有洗脸洗头,尤其是头发——将一切你有可能将病毒带回家的风险都给消灭掉。 而在湖北以外的任何城市,却不需“anywhere”如此,而是区别对待:在任何人群密度较高的地方,都需要采用“疫区”模式;在相对人群不密集的地方,就不用那样一级战备了。 而在非疫区的乡村,或城市边缘、野外,我们甚至是可以不戴口罩的。不要以为“气溶胶”有这么厉害吧。 疫情特殊时期内,在湖北以外的城市,针对“气溶胶”我们应该注意的几点,大致是这样的: 一,任何情况下,回家要洗手,是“anytime”的事情(即使是疫情过去了,也是必须坚持,是一辈子的事情)。 二,在疫情没有解除的情况下,进入电梯一定要戴口罩; 三,在有顶的公共场所,一定要戴口罩; 四,尽量不要进入密闭的场所,比如,会议室(可以开窗),高铁,酒吧,尤其是KTV,迫不得己进入,全程口罩,永不摘下。 对了,对于疫区而言,惟一最好的办法,没有惟二,就是宅在家中,尽量尽量尽量不出门。 (这是我户外活动地,这样的地方,需要戴口罩吗?) 介绍一下我个人抗疫的经验:我在北京,在北五环外;我在北京新冠肺炎相对高发的海淀区中关村;离我最近的一例距离我2.2KM,第二例离我6.6KM。 我每天都会出去,除非是进入超市等公共场所,从来不戴口罩。为了节约口罩留给更需要的人,我至今只用了一只口罩,而且是一次性的。即使是在小区内,我也不戴口罩,因为我没有任何新冠肺炎可能的接触史,也没有任何不适,而我们小区,也没有发现任何一位新冠肺炎病人,而且,小区密度比较低。 这就是我根据我所在环境,给自己定下的“度”。 (给一个思考题,这是什么车轮印?百思不得其解。)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anga.com/xrzdl/11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污水厂内的生物气溶胶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